应该是一份写作建议吗. . .

若说冬天使人倦怠更使人清醒

夏天就只剩下倦怠了

昨天刚看完一本书,处于想写文又很懒惰的状态. . .好想更文啊


顺便分享一下下,【说书人】的写作方法,一个让分析人很好写文的模式. . .

我想想这说不定尤其适合不擅长写对话/容易卡关于对话的文手

因为这个模式只需要必要时,或者说你想写的时候写对话(...)但其他部分,你就可以只针对你想把这个人物"摊开来"去写:

比如说这人物做了某事,他的目的所在,他的心态波折起伏,他的内心活动,想对某人事物表达的想法/发言etc,文手都可以像个旁观的解剖者一样剖析得清清楚楚。相对而言,文中的伏笔会少很多,或者说依然可以照埋不误,但是会在文中非常详细地摊开说明。

这个写法会让喜欢找伏笔对应的人失去很多解谜乐趣,但相对会让绝大部分读者可以得到像是沙雕文之类的「浅白」文学的快乐,而且不失深度,甚至会让读者们有成就感. . .因为这等于文手直接把伏笔在文里解释得清清楚楚,剩下的只需要读者再消化一下而已,反正会容易看懂很多. . .嗯

所以说像是【说书人】,旁观者般讲故事的同时也会不时扮演里面的人物,可以说是「你」「我」「他」三种很随兴地切换。但是这很少出现在文里,一方面【说书人】本来是动态的,是古代的职业之一,动的是嘴巴不是手写文字,而我是. . .跟这种模式有微妙地相见恨晚(你);一方面文字本该是"呈现"的,尤其著重于让人物自己表现,而读者各自理解,并不是在于告诉读者说「其实这个人如何如何,那个人怎样怎样」这种微妙地限定感(这是给读者灌输了作者的看法的感觉)。因此我是头一回见到原来这样也能写小说. . .

不过严格来说也是有见过的,尤其出现在那种显得浅白简约的文里面吗(。)直言就是「切换到某某视角」(尤以拉横杠的方式表示接下来的不同)以及在某人言语后边接上这个人的心理活动(但是就一两句短短的,所以看上去是微妙地枯乏无趣,很有一种没必要的感觉),所以真的会想要由衷推荐这种写法是可以加以磨练的. . .

能够直接大胆(?)地把第三人「旁白」视角放进去=说故事的人,即「我」,但也不需要太经常出现,因为会微妙地太显眼。恰如【说书人】是把重点放在故事人物身上,大多讲的都是他们的事情,身为叙述者的「我」只是非常非常偶尔才出现的

ex转换视角的时候可以说:因为这边的暂且告一段落,现在让我们瞧瞧另一边的状况吧。 (当然这玩意都可以变通的不是死板套格式...

会想说这玩意是因为我之前跟朋友探讨过我自己的写作方式怎样更好,他说可以试着把读者拖进去x就是所谓的「引人入胜」,这属实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但我通常习惯让读者随意看,理解程度不在我这,这方面很欠点评,哎。

昨天的我则想起这回事,「引人入胜」的「引人」不就是需要有个「谁」去引吗?这个谁就很恰好是适合这个模式的【说书人】。不过更高超的自然是文手的笔力跟剧情都很厉害到看着看着会被故事人物的一举一动牵着心思走,这又是超高的境界感了hhhh

总之,初级写手是可以尝试看看【说书人】模式的,因为这也挺有助于理解笔下人物. . .嗯,就这样


*忘了说,故事人物的「我」跟旁观者说书人的「我」是不一样的,前者没有限制,但说故事的人并不是文中的「主角」所以才不能太显眼甚至反客为主

评论(6)
热度(15)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